地源热泵系统

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概述

  影响地埋管热泵系统性能的因素有很多,包括地下水六道、回填材料的性能、换热器周围发生相变的可能性以及沿管长岩土体物性的变化等。因此如何完善地埋换热器的传热模塑,使其更好地模拟地埋管换热器的真实换热情况,确定最佳地埋管换热器的尺寸是发展和推广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关键。

  由于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问题的复杂性,国际上现有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大多采用纯导热模型,忽略了多孔介质中对流的影响。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两类:第一类是以热阻概念为基础的半经验性设计计算公式,主要用来根据冷、热负荷估算地埋管换热器所需埋管的长度。这类方法中以国际地源热泵学会(IGSHPA)推荐的方法影响最大。第二类方法是以离散化数值计算为基础的传热模型,可以考虑比较接近现实的情况,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法求解地下的温度响应并进行传热分析。这一类方法的代表是美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(Oak Ridge Laboratory)在20世纪80年代所做的工作。

  目前国内外已提出的传热模型大约有30种,这些模型建立的关键是求解土壤温度场的动态变化。地下传热模型基本是建立在线源理论或柱源理论基础上。地源热泵地下传热模型的理论基础有三种:线热源理论、圆柱热源理论、能量平衡理论。

  1.Ingersoll和Plass根据Kelvin线源概念提出了地下埋管传热的线热源理论,即将地下埋管看作一均匀恒定的线热源。最早用于地埋管土壤的传热计算理论。目前大多数土壤源热泵设计是以该理论为基础。Ingersoll和Zobel提出将柱源传热方程作为计算埋管换热器的合适方法。
Kavanaugh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。

  2.BNL提出了修改的线热源理论,它将埋管周围的土壤划分为两个区——严格区和自由区,在埋管运行时不同区之间的热传导引起该区的温度变化。Kavanaugh使用圆柱形源项处理,利用稳态方法和有效热阻方法近似模拟逐时吸热与释热变化过程。

  3.Mei V C提出了三维瞬态边界元传热模型,该理论建立在能量守恒基础上,由系统能量平衡结合热传导方程对地下埋管换热器建立传热模型,区别于线源理论。热泵为间歇运行,对各截面的径向传热建立方程,通过截面推移得三维温度场,其远边界地温采用Kusuda分析方程估算,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方程,就可得到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动态摸拟。

  采用数值法的计算模型主要有:

  1.Eskilson传热模型及计算方法。

  Eskilson采用一个量纲l的温度反应因子g-函数来模拟地埋管换热器管群的温度场。

  将地埋管随时间变化的热流量分解成单步函数,然后再将这些单步函数叠加起来求取整个岩土体区域的温度场。

  20世纪80年代末,瑞典开发出一套计算结果可靠且使用简单的软件,其数值模型采用的是Eskilson提出的方法SBM,即g-函数法。该方法结合解析与数值模拟技术,确定钻孔周围的温度分布。通过对单孔温度场的附加,得到整个埋管区域相应的温度情况。为便于计算,将埋管区域的温度响应转换成一系列无因次温度响应系数,这些系数被称为g-functions。通过g-functions可以计算一个时间步长的阶梯热输入引起的埋管温度的变化,有了g-functions,任意释热源或吸热源影响都可转化成一系列阶梯热脉冲进行计算。Yavuzturk和Spitler对Eskilson的g-functions进行了改进,使该方法适用于短时间热脉冲。

  2.NWWA( National Water Well Association)模型及计算方法。

  该模型是在Kelvin线热源方程分析解的基础上建立岩土层的温度场,进而确定换热器的尺寸。该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地埋管换热器计算方法,它可以直接给出换热器内平均流体温度,并采用叠加法模拟热泵间歇运行的情况。

  3.Mei和Emerson传热模型及计算方法。

  Mei和Emerson开发了一个适用于水平管段、考虑了管周围冻土影响的数学模型。

  该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三个一维偏微分方程,描述管周围、冻土区以及远端区域的放射性热传导过程。此外,又在此基础上附加上管内流体沿管长方向的一维传热方程,成为拟二维模型。该模型对于管壁、冻土区采用了不同的时间步长,对于管内流体和非冻土区采用了大得多的时间步长。Mei和Emerson给出了48d的模拟值和实验值的对比结果。